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大力弘扬“总干”精神,以“迎庆创城”为总抓手,主动顺应形势任务新要求,调整优化发展思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的态势,在赶超崛起的道路上实现了精彩跨越。从今天起,本报与市统计局联合推出“数说‘十二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系列报道,共7篇。敬请广大读者朋友关注。——编者
“十二五”时期,是巴彦淖尔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市委、政府带领全市160多万各族群众,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各项政策部署,拼搏奋斗,逐梦前行,取得了好的成绩。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高,结构调整取得成效,改革开放取得突破,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总体经济实现平稳增长。“十二五”时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分别为10.5%、10.3%、9.0%、7.8%和7.5%,年均增长9.0%,高于全国年均增速 2.0个百分点。
——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603.3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887.4亿元,由“十一五”末的600亿元提升至“十二五”末的近900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10年增长54.0%,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显著增加。在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的同时,人均创造价值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35463元提升至2015年的52987元,五年增长53.8%,年均增长9.0%。
——财政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的较快增长带来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11年超过40亿,达到42.7亿元;2015年超过60亿,达到65.8亿元,比2010年增长71.8%,年均增长11.4%。“十二五”时期,我市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为加大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投入,增强政府调节收入分配能力等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截止2015年,全市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176.1亿元,比“十一五”末的2010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16.2%。
二、积极优化经济结构,三次产业取得新进展
“十二五”时期,全市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注重产业转型升级,注重做好“水、绿、文化”三篇文章,注重为长远发展打基础、增后劲。五年中,着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加快服务业发展,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9.7:56.3:24.0调整为2015年的18.7:50.8:30.5。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由21.0%、64.0%和15.0%调整为11.2%、61.9%和26.9%。五年间,第一产业比重和贡献率分别下降1.0个和9.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分别下降5.5个和2.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分别上升6.5个和11.9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新成效,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得到优化。
(一)农牧业生产保持稳定。全市以提高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为重点,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牧业,推动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2015年全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65.6亿元,比2010年增加46.5亿元,增长24.2%,年均增长4.4%。201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69.3亿斤,比2010年增加19.7亿斤,增长39.7%。油料产量达到15.5亿斤,比2010年增加2.5亿斤,增长19.2%。2015年末,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24.0万亩,产业化经营取得明显成效。2015年牧业年度全市羊饲养量突破2000万只,其中出栏1143万只,居全区第一。有机原奶产量、农畜产品出口额居自治区首位,巴美肉羊成为国内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羊品种。河套面粉、圣牧高科有机奶获国际农交会金奖。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工业经济在困境中稳步增长。“十二五”期间,全市在工业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不利局面下,坚持扩总量、调结构、转方式并举,不断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工业经济实现稳步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全市工业增加值由2010年285.8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379.9亿元,增长78.4%,年均增长12.3%。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1%,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由2010年674.1亿元提高到2015年737.6亿元,增长9.5%。化工、冶金和生物医药等产业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基地初步成型,风光电装机累计达到364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63%。华拓1500万吨铁矿石干选、东矿100万吨铅锌硫采选、蒙羊牧业100万只肉羊加工等项目建成投产。海钰硫化工、东立多晶硅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三)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144.6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271.2亿元,增长43.1%,年均增长7.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24.0%提高到2015年的30.6%。第三产业结构日趋合理,非营利性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下降到18.1%,金融业、房地产业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
三、投资较快增长,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迅速
(一)投资总量不断扩张。“十二五”时期,全市把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增强。2015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664.5亿元,比2010年增长90.5%,年均增长13.8%。五年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743.5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92.5%。
(二)基础设施和产业投入快速增加。“十二五”时期,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累计完成投资326.5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75.0%;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累计完成投资549.7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1倍。农业和能源等基础产业投资也保持较快增长。农林牧渔业累计完成投资317.4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3倍;煤炭开采及洗选业累计完成投资101.8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5.6倍。
(三)邮电通信业较快发展。“十二五”时期,邮电通讯业较快发展,各项主要指标持续攀升。全市邮政业务总量年均增速9.6%;其中, 特快专递达到231.1万件,比2010年增长7.8倍;移动电话用户202.3万户,比2010年增长85.9%;伴随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用户21.0万户,比2010年增长1.2倍。
四、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
(一)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十二五”时期,全市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的战略部署,积极推动消费需求转型升级,消费市场持续活跃。201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34.5亿元,比2010年增加110.2亿元,增长85.5%,年均增长13.1%。
(二)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我市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25.7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47.5倍,年均增长1.2倍。向北开放取得历史性突破,甘其毛都口岸五年过货量达5411万吨,是“十一五”时期的3.3倍。
五、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推进
(一)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十二五”期间,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5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14元,比2010年增长68.6%,年均增长11.0%;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79元,比2010年增长78.9%,年均增长12.3%。
(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推进。“十二五”期间,我市城乡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各项社会保险覆盖人群迅速增长。养老、医疗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各类人员85.8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0.3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各类人员63.8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21.7万人,参加居民医疗保险42.1万人;农村牧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9.8万人,参合率99.9%。参加工伤保险的各类企事业单位职工15.2万人;参加生育保险的企事业单位职工14.8万人。
(三)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持续增加,生活水平明显改善。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741元,比2010年增长了61.0%,年均增长10.0%;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551元,比2005年增长98.4%,年均增长14.7%。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7.9%和29.6%,分别比2010年回落3.0个和9.3个百分点。
六、科教文卫全面发展,社会事业迈上新台阶
(一)教育事业成绩显著。全面实施了十二年免费教育,河套学院升本成功。2015年,全市共有各类学校284所。其中,普通高等教育学校2所,比2010年增加1所。全年招收学生 3471人,在校学生9843人;中等职业学校11所,比2010年增加5所。全年招收学生6732人,在校学生18563人;普通中学50所,其中,完全中学7所,高级中学6所,十二年一贯制中学2所,初级中学19所,九年一贯制中学16所。初中招收学生11869人,在校学生40136人;高中招收学生8597人,在校学生27899人;小学90所,比上年减少3所,全年招收学生11784人,在校学生73972人。全市“两基”人口覆盖率达100%,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超过全区平均水平。
(二)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科研成果显著增多,科技助推经济发展的实力增强。2015年,巴彦淖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乌拉特前旗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被批准为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园区。科河种业“农作物生物育种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工程中心,实现了我市国家级工程中心零的突破。全年新增授权专利233件,其中发明专利81件,发明专利比重进一步提高。组织鉴定科技成果17项。积极推荐申报自治区科技奖励,9项科技成果荣获2014年度自治区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评选产生了市级科技特别贡献奖2项,科技进步奖15项,自然科学奖5项。
(三)公共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659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545所;专业公共卫生机构62所。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3590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439人、注册护士(师)3957人,床位数9711张。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卫技人员8.13人、执业(助理)医师2.7人、注册护士(师)2.4人、床位数5.8张。
(四)文化事业进一步加强。“十二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快速、稳定的重要发展期,文化产业成为新的增长极。2015年末拥有广播电视台7座,调频转播发射台11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3%,比2010年提高4.3个百分点;电视转播发射台14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3%,比2010年提高4.2个百分点。建成文博中心、黄河水利文化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创作推出电视剧《我叫王土地》等优秀文艺作品,阴山岩刻进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乌后旗蒙古族驼球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演出活动日益活跃。全市先后组织举办了中国·河套文化艺术节、全市社区文化节等大型文艺演出活动。组织参加了庆祝草原文化遗产日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参展项目13项、非遗传承人22人。
七、城乡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十二五”时期,我市坚持打基础、利长远,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城乡面貌大为改观,宜居宜业水平明显提高,支撑和保障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五年来,坚持做好“水、绿、文化”三篇文章,中心城市和六个县城面积焕然一新,美丽乡村建设走在全区前列,草原水城 、塞上绿城、河套文化名城展开秀美画卷。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牢固树立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生态环境综合质量持续改善,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4.4%,比2010年提高4.6个百分点;草原植被覆盖度提高到21%,乌兰布和沙漠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城镇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6.6%,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经济社会发展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五城同创”、“十个全覆盖”等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富裕、美丽、幸福、文明、活力巴彦淖尔建设实现大步迈进。
上一篇:新华社经济智库落户重庆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07-31“铸盾行动”为企业创新成果穿上“法治铠甲”
- 07-21广东企业如何打通全球产业链?
- 06-15创新热土与国际企业的“双向奔赴”
- 02-20坚持创新驱动 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 02-18新春首个涉外投资交流会结出硕果
- 11-3016718.45亿!安徽百强民营企业规模实力持续增强
- 10-252024年中国企业出海高质量发展创新大会在广州召开
- 10-11“简”信息“减”材料,这些企业间合并收购不再需要申
- 07-25财政部:上半年国有企业利润总额2.27万亿元,同比下降
- 06-24浙江省中小企业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阅读排行
内容推荐
- 07-31“铸盾行动”为企业创新成果穿上“法治铠甲”
- 07-21广东企业如何打通全球产业链?
- 06-15创新热土与国际企业的“双向奔赴”
- 02-20坚持创新驱动 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 02-18新春首个涉外投资交流会结出硕果
- 11-3016718.45亿!安徽百强民营企业规模实力持续增强
- 10-252024年中国企业出海高质量发展创新大会在广州召开
- 10-11“简”信息“减”材料,这些企业间合并收购不再需要申报
- 07-25财政部:上半年国有企业利润总额2.27万亿元,同比下降0.6%,营业总收入及应交
- 06-24浙江省中小企业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