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大跌,实体经济等待复苏
房价大跌之时就是实体经济复苏之日
中国经济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房价和地价的不断高攀只是表象,死结和症结在金融领域,金融体制改革不破局,经济就无法持续下去。金融规模和泡沫还在膨胀,实体经济仍无起色,不下决心改革,光靠“权威人士”隔空喊话是没有作用的。
这个死结还在不断循环。中指院公布的数据显示,整个4月份,近6成城市成交环比下滑,其中一线城市成交面积环比下降幅度为21%。总体来看,一二三线城市楼市的整体成交量已经连续三周出现回落。一方面成交量不断下滑,另一方面,各地地王频频出现,地价屡创新高。5月11日一天之内,上海惊现三个“地王";此前的5月5日,北京一天三个“地王”;5月13日南京又传来消息,一天内拍出两个地王。
上海郊区泗泾镇地价超3.8万/平米,已经高于周边3万左右的新房价格,意味着楼盘开盘要卖每平米6万以上,开发商才不亏本。
开发商为什么敢以如此天价拿下地块?它们真的确定这个地区的房价必定翻倍吗?恐怕更大的原因是开发商被逼上梁山,已经陷入这个死循环之中没有其他选择,它们只有通过不断拿地、盖房、获得银行更多贷款,才能以此续命。
很多做实体经济的企业家,也深深套入了这个死循环中。由于银行贷款普遍采用资产抵押的模式,很多企业赚到的钱,不是用来扩大再生产,而是用来买地、买房,然后在资金紧张时,再用这些土地和房产到银行抵押,以获得银行贷款。
这个死循环害死了很多实体企业,膨胀了银行的金融资产。大量的信贷被用于购买房地产,流动性也囤积于此,有限的资金并没有真正配置到高效的生产行业,尽管我们信贷不断创新高,但实体企业并没有从信贷扩张中受益,经济增长也十分有限。
导致的结果就是房价地价不断上涨,银行的总资产规模不断上涨,金融与实体经济规模的差值不断扩大。2015年,中国整个GDP的总量不过67万亿左右,但银行总资产量达到194万亿,银行资产将近是中国GDP的三倍,占全球GDP总量的40%。表面上看,中国银行业很风光,成为了宇宙银行,但这背后说穿了,只能说明你印钞速度快,只能说明你银行业占据经济的绝对霸权,而实体经济则非常弱势。
这就是中国经济的症结所在,由于金融垄断,由于银行的封闭、保守和传统,由于融资模式的单一,天量的信贷扩张很难进入实体企业。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为了获得银行贷款必须拿资产抵押,而资产的表现形式只有土地和房产,所以企业赚了钱就不断买房、买房,这样在拉高了房价和地价的同时,企业一方面可以获得更多贷款,但同时也在伤害自身的生产和经营。
因为企业用过多的资金购买不动产,这既是一个包袱,也会占用太多资金影响其他方面的支出,包括再生产、研发、人力成本和营销等支出都会受到影响。更重要的是,房价和地价的上升,会严重增加企业生产要素的成本。
最近,华为的任正非也对此表示了很大的担忧,他说:我们国家最终要走向工业现代化。四个现代化,最重要的是工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最主要的,要有土地来换取工业的成长。现在土地越来越少,越来越贵,产业成长 的可能空间就会越来越小。既然要发展大工业、引导大工业,就要算一算大工业需要的要素是什么,这个要素在全世界是怎么平均的,算一算每平方公里承载了多少 产值,这些产值需要多少人,这些人要有住房,要有生活设施。生活设施太贵了,企业就承载不起;生产成本太高了,工业就发展不起来。
任正非是从中国走向工业现代化强国的宏观视野来看待这个问题的,但直白一点说,意思就是目前深圳的高土地价格、高房价,已经导致了生产要素成本急剧上升,必然导致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下降。如果是一家中小企业说说,大家并不会当回事,但这是中国最优秀企业家的忧虑和呐喊,像华为这样的高科技企业都受到高房价和高地价影响,何况其他?这说出了很多企业的心声,我们必须当回事。
2008年金融危机前夕,我们还在抱怨,中国GDP增长1元,就需要信贷投放1元,但到现在,8年过去了,我们GDP每增长1元,却需要信贷扩张近5元。一季度信贷规模4.6万亿,获得了1万亿左右的GDP增长,这说明资金投入效率越来越低,企业竞争力越来越弱。过去十年,是房价高速上涨的十年,也是中国经济竞争力迅速下降的十年。
多发的钱到哪里去了?要么以资产价格的形式囤积在房价上,要么多余的钱积压在银行里不愿意放贷,民间和社会投资意愿急剧下滑,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脱离越来越严重。2015年,A股上市银行当年净利润占全部A股上市公司总利润的48.43%,接近一半,再创历史新高。过去3年,新增贷款中,有五分之二的钱被企业用于偿还债务。一面是银行的风光无限,一面是企业的不堪重负。
这就是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悲惨现状,要缴纳高昂的宏观税负,以圈养庞大的公务员系统;要缴纳20-30%的社保费用,以弥补此前国企员工的社保欠费;要承担高昂的融资成本,为银行打工;还需要为不断上涨的房价和地价,支出高额的生产要素成本。中国企业能走到今天,能做到这个地步,真的是非常不容易。
但到目前为止,确实已经走不动了。尽管今年一季度放出天量信贷,但民间投资增速持续回落。1-4月份,民间投资增长5.2%,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比全部投资增速低5.3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如此乏力,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力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光靠政府和国企强行拉动,一是不能持续,二是效率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在去杠杆和信贷逐渐回归正常之后,经济再次下滑恐怕难免,更艰难的日子恐怕还在后头。一方面为了实现小康目标,必须保持GDP6.5%左右的增速,另一方面又要防止靠信贷扩张带来的金融泡沫和杠杆风险,下一步,出路何在?
出路当然在改革,但怎么改革,如何选择好时机,如何协调各地方和各部委的利益,又是一门大学问。你认为决策者就真看不到问题所在吗?当然不是。“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的答问中,已经把问题看得很明白了,但说起来容易,做起却很难,因为这既涉及到对当前形势的判断,一旦判断失误,就很容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样的例子很多。
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时,全世界都很恐慌,于是都推出了量化宽松政策,我们虽然不是量宽,但同样是刺激政策,4万亿砸下去,却搞错了方向。美国的量宽刺激救了金融系统,那是因为美国当时的企业杠杆还很低,现金流很健康,创新活力还在,而金融系统杠杆太高,所以伯南克首先要救金融系统。但是中国当时的情形是银行系统的杠杆很低,企业杠杆很高,出问题的是企业,因为企业负担太重,元气受到损伤,你没有想办法去减轻企业负担,去结构转型,还通过劳动合同法,增加企业负担;而且通过印钞票让银行一下多出了很多钱,银行为了完成贷款指标,就开始乱花钱,结果不仅造成很多过剩产能,也再次拉高了资产价格;结果企业没有救起来,银行坏账反倒进一步增加了。
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有时只看到问题表象,就很容易开错药房,救错方向。目前中国经济的表象是房价地价太高,但本质是金融系统的垄断和资本市场的单薄,企业融资渠道太狭窄,直接融资占比太少。好不容易想发展一个债券市场,却因为最近的各种违约被吵得天翻地覆,其实,这几百亿的债券违约真不算什么,这事件这么受关注,恰恰说明了债券市场这种直接融资方式的公开透明,银行几万亿的坏账比这个大多了,为何没人关注?恰恰是因为银行暗箱操作和封闭。
目前的股市,几乎成了金融玩家的赌场和实体企业的抽血机器,成了金融大鳄的套现和圈钱工具,原因何在?监管不力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是因为被利益集团绑架了。为何不能推广注册制?为何不能扩容?企业上市为何搞那么难?战略新兴板为何要停止?债券市场为何不加快速度推广?直接融资市场为何不能大面积扩大?外资银行为何不能多引进几家?这些事情做起来并不难,为何进一步退两步,缩手缩脚?
连“恢复资本市场融资功能”这样的常识,还需要“权威人士”来强调,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再这样搞下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样的“两创”最终都会偃旗息鼓了,为什么?很多创业项目,几轮融资之后,本来很多希望上市的,如果这条路被堵死,风险投资基本退出无门,最后等钱花完了,就只能等死了。没有一个高效的直接融资市场,何谈创业创新?
改革银行体系,改革资本市场,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希望6、7月份即将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不要只成为监管权力的一次重新分配,而是能为中国金融改革打开一个新局面。什么时候全国人民的钱不再只会买房、买房、买房了,什么时候金融之水能真正高效流进实体企业、而不是在金融领域空转了,中国的经济才有希望和竞争力。否则,你就不能怪人家成为中国的大空头了。
目前原油,铜等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组合工具,既可以分散风险,又能获得较高收益,近年来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无论是短期、中期还是长期,回报都是相当可观,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解读市场热点、盘前分析以及后市操作策略添加本人
微信号:HS91913(长按可复制)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07-21广东企业如何打通全球产业链?
- 06-15创新热土与国际企业的“双向奔赴”
- 02-20坚持创新驱动 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 02-18新春首个涉外投资交流会结出硕果
- 11-3016718.45亿!安徽百强民营企业规模实力持续增强
- 10-252024年中国企业出海高质量发展创新大会在广州召开
- 10-11“简”信息“减”材料,这些企业间合并收购不再需要申
- 07-25财政部:上半年国有企业利润总额2.27万亿元,同比下降
- 06-24浙江省中小企业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 06-14“新质生产力”带动工业企业利润增速“转正”
阅读排行
内容推荐
- 07-21广东企业如何打通全球产业链?
- 06-15创新热土与国际企业的“双向奔赴”
- 02-20坚持创新驱动 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 02-18新春首个涉外投资交流会结出硕果
- 11-3016718.45亿!安徽百强民营企业规模实力持续增强
- 10-252024年中国企业出海高质量发展创新大会在广州召开
- 10-11“简”信息“减”材料,这些企业间合并收购不再需要申报
- 07-25财政部:上半年国有企业利润总额2.27万亿元,同比下降0.6%,营业总收入及应交
- 06-24浙江省中小企业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 06-14“新质生产力”带动工业企业利润增速“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