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站国学时讯!

当我们谈论春晚的时候 我们谈论的是什么

当前位置:主页 > 最新内容

当我们谈论春晚的时候 我们谈论的是什么

时间:2017-01-31 09:56|点击:

鸡年春晚即将拉开帷幕,节目单已提前公布。果然没太多兴奋点,董卿、朱军、刘涛、蔡国庆等老面孔继续雷打不动地出现在荧屏上。尽管借里约奥运的风,此次还请来了中国女排、游泳健将孙杨、“洪荒少女”傅园慧等体育明星。不过根据经验,当他们的立足点从赛场转换到舞台,魅力会大打折扣。至于相声、小品,自打本山大叔隐退、郭德纲个性模糊的亮相之后,原本撑起春晚半壁江山的曲艺节目,已然乏善可陈。

以上种种,套用《我爱我家》里傅明老爷子的话:“我早就料到了。”但每年的这个时刻,舆论场仍然硝烟四起,对春晚节目的评头论足少不了。

这就很有意思了。既然我们对春晚早已没了期待,既然我们纷纷宣布不再看春晚,那为什么,每到大年夜占据手机屏幕的还是它?我想,很可能是因为,在这个价值观急剧分化的年代,吐槽春晚和吐槽国足,大概是国人为数不多的“全民共识”了。也就是说,无论人们在某个公共事件中喷得有多厉害、意见有多分歧,只要提到国足和春晚,不同阵营的人立马合流,一起吐槽。

这真的只是由于春晚太糟糕吗?其实,从前的春晚未必办得多好,现在的也未必多坏。好坏并非重点,重点是,社会环境变了,人的记忆模块也就变了。

70后、80后经常发现,生在北上广也好,二三线城市也罢,同龄人相遇总会有些“共同记忆”。某部动漫、电视剧我们都看过,某位歌星都追过。春晚亦是其中一环。想当年,本山大叔火遍全国,没看过《卖拐》的恐怕真找不出几个。这个共同记忆的形成,取决于传播介质。“看电视”是全家人茶余饭后的必修课。一家人如此,家家户户皆如此,而电视节目又总是有限的,区别只不过是通常先在北上广播放,再轮到二三线城市。这样一轮轮弥散,一首歌、一部电视剧被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就逐渐成了共同记忆。

然而随着手机取代了电视机,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电视机已经不再是很多家庭的视觉中心,相反,家庭成员的目光焦点被分散到各自的手机屏上。而手机连通的网络世界无限广大,同样是家人,在网络上完全可以分居“二次元”。无亲缘关系的人之间分化就更剧烈,那还谈什么“共同记忆”?没了共同记忆,“共识”自然成为无源之水。

从这个意义上说,春晚可谓仅存的“共识”遗产。而对于普通人来说,一年一度的“例行吐槽”是对那个笼罩着共同记忆的逝去年代的重温。

上一篇:周立波点评“立波有难 八方点赞”:不代表民意

下一篇:怎样才算是一部好车?评价标准是什么?

重要申明: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

联系QQ:848774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