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旅”结合激活黎平革命老区经济

“虽无南泉山中水,却有高场岭上茶。”这是黎平县坝寨乡高场茶场农耕时期的采茶歌谣。如今侗寨高场岭上长满茶叶,绿油油的一大片,生态、健康!“采茶的老手一天下来要挣一百七八,慢的也挣八九十块。”
傍晚,采茶回来的高场村民宋光美,把箩筐里的20斤香绿茶过秤给茶庄老板后,高兴地清点着到手的140元工钱。
生态黎平 绿了青山富了民
面对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黎平县依托侗族文化和生态“两个宝贝”,努力打造“侗都黎平·颐养胜地”城市名片,使得越来越多的革命老区群众从中获益。
山饮西湖,雾生龙井,真可是好山好水出好茶。
“采茶最好一叶一芯,即一个芽头、一片叶子。”茶庄技术员潘通武手抚新鲜的龙井43,爱不释手。
坝寨乡高场茶场距高场村4公里,种植面积达2000亩,于2009年按示范基地标准化投资600多万元建设。现有福鼎大白500亩,龙井43和黄金桂各200亩,茶叶以分销的方式直销浙江等加盟店面,做的都是高端茶,是“天甫坝寨”的大健康产业。
然而在几年前,茶叶长得好,却没有好销路。
随着厦蓉、黎洛、黎三高速公路和贵广高铁的相继通车,以及黎平机场的通航和加密,黎平县的交通条件和区位优势日趋凸显,立体交通格局也成为了贵州南下两广的“桥头堡”和长三角、珠三角进入贵州的第一县、第一城、第一景。
“前几年新建的茶园管理力度不大,投入困难,产量和技术也跟不上,销路更愁了。”
高场茶场创建者潘通军说,茶庄现在主要通过引进外资和采取股份化运作方式,由各股东共同出资兴建,并利用高端人群人脉让优级产品直接走近富人区,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作为坝寨乡大健康产业“领头羊”之一的潘通军,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继承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高场茶庄目前培训采茶工600人,实现用工量8750人次,增加农民收入70万元,帮助26户130人脱贫,带动100户农户致富奔小康。
“高场茶场现已从‘开荒地植茶树大干一场’时期向‘煮香茗谈古今小品几杯’时期过渡。”坝寨乡党委书记袁再武鼓励广大青年回家乡创业发展时说道,农村要发展、群众要增收,都离不开大健康产业支撑。
游百里侗寨 食坝寨天麻 走康养之道
坝寨乡交通便利,黎榕308省道公路穿境而过,是西出县城的交通咽喉。这里平均海拔为768米,年平均气温15—20℃左右,无霜期180—230天,年平均降雨量为1300毫米左右,气候怡人,雨水充沛,土地肥沃,是养生上品天麻的适宜种地。
今年1月13日,黎平县委党校新型职业农民中药材产业化培训班48人学员到坝寨乡器寨村和路团村天麻基地参观考察和学习交流时纷纷赞许:坝寨天麻是老百姓心中的“养生上品”。
坝寨乡天麻文化极早,虽然规模不大、却有着良好的民间种植基础,加之地理环境优势及种植技术,是黔东南发展大健康医药产业的理想之地。
近年来,坝寨乡按照“两茶一药”发展规划,发动群众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以“农民种植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以器寨片和路团片区为主,发展乌红麻和红麻等品种种植15000余平方,吴茱萸种植430亩,金勾藤种植235亩,香芋种植100亩,荷(鱼)种养50亩。
与此同时,为加快推进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坝寨乡根据黎平县提出的“文化引领、开放带动、城乡统筹”三大战略和“环境提升、产业突破、民生改善”三大工程,依托现有的高场茶厂、犀牛坡茶厂和锦团茶叶种植基地,发挥合作社示范带动作用,建立合作社与贫困农户的利益链接机制,以高场、高兴、锦团村为主要基地大力发展茶叶产业,把全面消除“空壳村”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争取到2018年全乡茶叶种植达7000余亩,为革命老区发展“农文旅”一体化全域旅游蓄足势,备足力!
“要注重保护侗族特色、发展红色文化和茶旅一体化来带动脱贫,要动员指导有零星茶园的农户管理好自己的茶园,以入协会等方式与茶庄合作,共同努力把茶产业作为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全乡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来培育。要积极帮助村级争取资金项目培育优势产业,走出一条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革命老区发展新道路。”
2016年6月2日下午,黎平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刘青调研坝寨乡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情况时,鼓励坝寨乡创业青年进一步挖掘中医药和侗族民间医药的潜力,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发展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和茶旅一体化来为健康中国服务。
近年来,黎平县为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打造一城(县城建成区和规划新区)、两带(中路突破示范带和百里侗寨示范带)、多组团(全县各地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点)的旅游模式,坝寨乡等25个乡镇(街道)大力发展“两茶一药、木竹、畜牧、优质米、果、蔬”八大产业,探索出了天香谷(农文旅一体化发展模式)、滚正侗寨(民宿旅居发展模式)、四寨侗寨(旅游企业带动发展模式)、铜关侗寨(互联网+乡村发展模式)、地扪侗寨(文创企业+社区群众自主发展模式)等农文旅一体化发展的样板,37万侗族人民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这片净土。
“店宁蒙”抬官人、祭萨、侗族大歌、摔跤、十八腊汉歌会等系列侗文化大餐和红色记忆与大健康经济发展相融合,充分激活并释放了“农文旅”的巨大能量,为黎平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据悉,1943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高场村时正逢隆冬天气,喝了老百姓的热茶顿时精神倍增,并留下了《一把铜锁》的革命故事。
“此去陕北三千里,红军尤思高场岭上茶。”就是红军后代重走红军路时发出的感慨。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11-102025中国企业全球形象高峰论坛在合肥举办
- 11-07订单为王 精准对接!青岛以 “内联外拓”平台为企业架
- 10-29泰国,正被中国家电企业“挤爆”
- 07-31“铸盾行动”为企业创新成果穿上“法治铠甲”
- 07-21广东企业如何打通全球产业链?
- 06-15创新热土与国际企业的“双向奔赴”
- 02-20坚持创新驱动 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 02-18新春首个涉外投资交流会结出硕果
- 11-3016718.45亿!安徽百强民营企业规模实力持续增强
- 10-252024年中国企业出海高质量发展创新大会在广州召开
阅读排行
内容推荐
- 11-102025中国企业全球形象高峰论坛在合肥举办
- 11-07订单为王 精准对接!青岛以 “内联外拓”平台为企业架起供需桥梁
- 10-29泰国,正被中国家电企业“挤爆”
- 07-31“铸盾行动”为企业创新成果穿上“法治铠甲”
- 07-21广东企业如何打通全球产业链?
- 06-15创新热土与国际企业的“双向奔赴”
- 02-20坚持创新驱动 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 02-18新春首个涉外投资交流会结出硕果
- 11-3016718.45亿!安徽百强民营企业规模实力持续增强
- 10-252024年中国企业出海高质量发展创新大会在广州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