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站国学时讯!

舆情观察:警惕舆论场中“伪正义”式呐喊

当前位置:主页 > 最新内容

舆情观察:警惕舆论场中“伪正义”式呐喊

时间:2016-12-26 15:26|点击:

网络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网络民意得到充分表达,在推动了社会发展进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一些“伪正义”式呐喊混杂其中,需引起警惕。“伪正义”式呐喊,顾名思义,伪装正义之名,用过时、片面、错误的信息设置舆论议题,误导不明真相的网民参与,推动形成舆论热点,实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从表现形式看,“伪正义”式呐喊主要有五类:

第一类,制传涉及民生民情的误导性言论,消费社会信任。一些组织、个人出于营销、博热点等目的,利用网民从善心理和核实缺位,以“正义”“爱心”之名,制传包裹着“正能量”外衣的谣言,典型表现就是不定期出现的“开车抢孩子”“活盗器官”“出现疫情”之类的虚假信息,在“求转发”、“正能量”等掩饰下广泛传播,滋生恐慌情绪,消费社会信任。这类“伪正义”式呐喊往往夹杂夸大社会治安混乱等表达,容易激起民众对社会管理的不满。

第二类,夸大个案为社会普遍现象,误导舆论。一些媒体和网民习惯用用“放大镜”观察社会问题,将一些个体事件放大为普遍现象,把一些苗头性问题夸大为社会危机,用“伪正义”式呐喊在青年中制造绝望、痛苦、否定的心态,并极力驱使其走向发泄。如一些媒体长期捕风捉影,渲染放大“扶老人被讹”议题,进而暗示对倒地老人“扶不起”“不能扶”,看似站在了一个为“好人”伸冤的正义的立场,实质却是污名化了老人、损害整个社会道德的“伪正义”。这类“伪正义”式呐喊,用一己之私让整个社会付出了一定代价。

第三类,虚无官方所做的工作,欺骗蛊惑民心。一些舆论制造者长期虚构“抗战老兵生活困顿无人管”、编造“红会救灾不作为”等话题,最终都对政府公信力造成极大伤害。近期某民间组织在网络上发起“实行私家车5年一次年检倡议”,转评近万次,不乏一些法律学者参与其中,网友评论一边倒指责机动车年检制度。而事实自2014年9月1日起,全国已经执行6年以内的非营运轿车和其他小型、微型载客汽车免检制度。这类“伪正义”式呐喊往往在虚无官方工作的基础上,将“呼吁”转化为“批评”,煽动民怨、激发民愤,进而将舆论的矛头引向攻击体制。

第四类,设置看似正当却无操作可能的话题,误导鼓噪情绪。一些网络大V长期制造西方优于中国的话题,用西方数百年发展的成绩比对中国的现实,进而设置一些脱离中国国情的议题,以此贬低、唱衰中国。比如某大V为抬高自身身价、鼓噪不满情绪,有意避开中国现实情况,长期在微博上呼吁实行全民免费医疗,误导众多网民附和。在这种“伪正义”式呐喊鼓噪下,一些网民对政府情绪化批评大量出现,沉默不语则正中下怀,辩驳无力则陷入被动。

第五类,打着为民请命之名,行激化矛盾之实。在一些敏感事件中,一些人利用民众“同情弱者”、“扬善惩恶”心理,歪曲事实、颠倒黑白,以“要真相”“要正义”的名义围观起哄、煽动滋事。在庆安火车站开枪事件中,一批“死磕派”律师利用网络影响力极尽煽动蛊惑之能,编造“访民被警察枪杀”等虚假信息,引发民众极大愤慨。有关部门深入调查后,认定开枪合法,挖出在背后操控舆论的一批所谓“维权”人员,通过媒体连续报道澄清,才扭转舆论导向。

“为正义”式呐喊与正义、正能量背道而驰,是一种舆论病态,但由于其迷惑性、蛊惑性极强,始终在舆论场中兴风作浪,其带来的后果,就是破坏舆论生态、撕裂网民共识、消解社会信任、激化社会矛盾。破除“伪正义”式呐喊,需要网民提高舆论辨别能力,更需要有关部门加强治理。

上一篇:浙江大数据舆情高峰论坛召开

下一篇:安徽政务舆情要求:重大突发事件24小时内必须开发布会

重要申明: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

联系QQ:848774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