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站国学时讯!

封面评论|解读“医院抢救患者遭索赔”不该标签先行

当前位置:主页 > 最新内容

封面评论|解读“医院抢救患者遭索赔”不该标签先行

时间:2017-09-30 20:09|点击:

  9月23日,一名患者家属向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讨要抢救病人时脱下的衣服和财物,医护人员反 复解释无效,最终通过监控还原了事实真相。27日下午,该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患者家属已向 医院道歉、双方达成谅解,并称医院在抢救患者时不会出具“剪破衣物知情同意书”。(北京青年报)

  就在上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急诊科医生在成功救一名心脏病人后,遭到患者家属的索赔。无法确定 ,这起事件中患者家属向医院赔偿的举动,是否真的是效仿上述事件。但很明显,舆论的解读,很难不 受上次事件的影响。所以,不乏有人将这次事件称为“再次”发生的“医生抢救病人遭患者家属索赔衣 物”事件。

  可事件的真像真是如此吗?除了索赔这一个情节相同,其实稍稍复盘就不难发现,两个事件的性质并不 一样:在中南医院事件中,患者家属索要的主要是未被医生保管好的身份证、数据线银行卡等物品的价 值,并且这一点医院也承认是“确实存在疏忽”。从这个角度来说,尽管索要显得不近人情,但却并非 完全的无理取闹。

  但在这起事件中,综合各方信息,患者的索赔行为很明显构成了一种主观的“碰瓷”。毕竟,有监控为 证,患者的衣物和相关物品明明在第一时间就交给了家属,医院方面并不存在“疏于保管”的责任。换 言之,其与第一起事件中患者的行为性质,完全不一样。所以,有意将两件事件“归类”,并将其一同 视为某种“患者变坏”的例证,是不恰当的,也很容易伤害本就显得紧张的医患关系。

  而从医院的反馈看,医院也并未真的像网上流传的那样,此后将开具“剪破衣物知情同意书”,更不会 让家属在同意书上签字。可见,事件的影响和“破坏力”,并不如外界所想象的那般“恶劣”。事实上 ,作为个案,该事件的真相得以澄清,并且双方也达成了谅解,其实就可以称得上是完满解决。那么, 跳出个案,刻意“拔高”作过度的“标签化”解读,甚至是“添油加醋”,无异于是抱着“不嫌事大” 的心态,故意向医患关系泼脏水。这种舆论扭曲效应值得警惕。

  即便把两个事件放在一起“归类”,从而得出某种教训反思,也只能说,在抢救患者时,医院方面确实 不能小视保管好患者物品这一个细节。其实,相较于第一起事件,第二起事件中的医护人员最终免于“ 赔偿”,也正是因为在这一细节上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体现了足够的专业度。

  因此,除了舆论在围观类似的事件时应该表现出足够的“善意”,保持就事论事的理性态度,医护人员 乃至医院方面,其实也大可不必因为这种个案性的“意外事件”,就影响到自己的专业定力和对患者应 有的信任。要知道,无论何种情况,专业恰恰是对自我的最好保护。当然,两家医院在事后的表现,都 让人欣慰,比如中南医院虽然承认了自己的“疏忽”,但依然强调和坚信,在抢救需要的时候剪掉患者 衣裤是必须的。这种不因偶发事件而影响专业坚守的态度,恰恰就是最理性,也是最珍贵的。

上一篇:桂林移动邀请知名评论人做客“全球通大讲堂”

下一篇:评论:稳字当道 “忽悠式”举牌可休

重要申明: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

联系QQ:848774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