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严监管平衡术
严监管导致流动性预期趋紧,于是监管层超调纠偏,市场开始重建银行股的预期。但监管政策明松暗紧,押品风险管理新规的颁布恰逢其时,剑指楼市杠杆和资产泡沫风险。
本刊记者 杨练/文
4月以来,随着“一行三会”最严金融监管政策的陆续出台,在去杠杆、挤泡沫的监管高压下,市场风声鹤唳应声下跌,严监管的政策效应已经初现,刚刚公布的4月金融数据可作为一个最好的注脚。
数据显示,4月的商业银行资产增速回落,从2016年年末的15.8%环比下降到14.34%。在MPA监管正式实施和金融去杠杆的作用下,虽然国有大行的资产增速依然回升,但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资产增速则出现环比回落,其中,股份制银行回落4%,城商行回落2%。
除了资产增速回落,银行表外融资规模也出现大幅下降。4月信贷数据显示,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商业承兑汇票的规模大幅缩减,3月,上述三项合计为7451亿元,而4月只有1770亿元。4月以来,银监会密集出台了7项行业监管政策,银行大幅压缩了非标资产规模,致使市场流动性受到严重的冲击。
此外,银行存款增长乏力,甚至有“负债荒”的迹象。在金融去杠杆的背景下,信贷量大幅收缩,导致存款派生能力不断下降,存款增长乏力。4月,新增存款2631亿元,不及3月的零头,除了财政性存款增加外,其他各项存款都有所减少。在负债端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纷纷上调利率来增加存款。
严监管政策超调后纠偏
在日益趋严的监管政策下,减少资金空转规模、引导资金脱虚向实流向经济实体这种政策效应已经开始显现。4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1万亿元,表外融资规模受限转而流向实体经济,居民贷款和对公贷款各占一半,信贷结构已经出现向好端倪。
但是,短期内集中出台严监管政策,也出现了一些弊端,尤其是对资本市场的流动性预期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首当其冲的是市场流动性趋紧,具体表现为同业利率持续回升,二级市场交易量下降。而同业利率回升,理财产品收益率回升,贷款利率也开始回升。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环比回升26个BP达到5.53%,4月这一趋势仍在延续。尽管资金开始流向实体经济,但是资金成本率反而在提高,这不是监管层希望看到的结果。
另一方面,债券融资成本率也大幅回升,导致直接融资遇冷。4月,债券融资只有435亿元,尽管环比回升但依然处于低位。与此同时,154只债券取消或推迟发行,涉及融资额达到1406亿元。如果未来直接融资占比难以提高,金融结构调整只能流于形式,金融监管的主要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正是由于上述弊端的存在,近期,监管层对监管政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纠偏,“一行三会”又非常“默契”地集体发声,其主要意图是确保金融去杠杆和市场流动性之间的均衡。
无论金融监管力度如何,底线都是金融安全,金融安全就是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而金融危机的历史经验一再表明,历次金融危机的源头都是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处理不当,就会引发金融危机。
市场流动性风险的另一个方面是资金利率的持续回升。从前4个月的数据来看,银行资产端、负债端、同业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都在持续回升,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市场流动性再度趋紧,流动性风险诱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大概率存在,市场甚至又看到了类似2013年发生“钱荒”时的情景。
在严监管的背景下,资金转而流向实体经济,但是如果严监管导致资金成本率提高,这肯定是与政策意图背道而驰的。监管政策的本意不仅是希望资金能够流向实体经济,而且要求低成本流向实体经济。从这个角度来看,严监管不是使流动性萎缩,反而需要确保市场流动性的稳定。
如此看来,在推进金融去杠杆的过程中,稳定市场流动性是题中之义。
于是,我们看到5月12日以来,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央行集体发声,强调需要温和去杠杆,确保金融去杠杆和维持市场流动性之间的均衡。银监明确表示,此次银行系统去杠杆将有4-6个月的窗口期,且新老划断。这会确保场流动性的稳定,对资金面的冲击会明显减少。对比之前银监会的监管政策提出,各家银行需要在7月中旬向银监局汇报自查结果,银监局7月底向银监会汇报。依据新规,银行无需为了符合监管政策的要求过快腾挪资金,资金面发生流动性风险的可能性大大下降。
因此,一旦监管政策明确金融去杠杆不能诱发流动性风险,自然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概率为零,银行估值跌破历史低点是市场的误读,导致金融严监管政策需要纠偏,从而使得银行股估值抬升的逻辑能够成立。
尽管目前市场已经做出超调后的纠偏,但是在预期重建过程中,此时的预期差为正,从而也将继续带动银行板块估值的抬升。中信建投认为,在最新的监管政策基调中,金融去杆杠对市场流动性的冲击会逐渐消除,对资金面的冲击也会减少,未来资金面上的预期差为正,而且对市场的正面影响更加显著;金融去杠杆可能带来银行资产增速的下降,虽然规模收入的减少不够抵消净息差回升和不良资产减缓的积极贡献,市场需要下调行业基本面改善程度的预期,但是行业基本面改善的逻辑没有被打破。由于银行基本面的预期差为负,它对二级市场的影响更显著。
押品管理新规直指楼市泡沫
值得注意的是,在金融监管愈演愈烈之际,5月8日,银监会印发《商业银行押品管理指引》(下称“《指引》”),将押品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从完善押品管理体系、规范押品管理流程、强化押品风险管理三方面,指导商业银行规范和加强押品管理,有效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更加有效地服务实体经济。
事实上,各家银行都有自己的押品管理规定,由于各自为政容易酝酿多种风险事故,《指引》将在统一标准之后有所好转。抵质押品是商业银行缓释信用风险的重要手段,银监会高度重视押品在缓释信用风险中的功能。当前,部分商业银行押品存在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流程不规范、风险管理不到位等现象,其风险缓释能力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据了解,以往商业银行普遍存在“重抵押轻信用”的情况。贷款中60%是有抵质押品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房产物业、应收账款等。以农业银行为例,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比例之和为62.6%,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与招商银行的这一比例分别为58.20%、53.77%、55.99%。由于之前押品管理缺乏系统性,一些依据和规定只能从《担保法》、《物权法》、银行自己的贷款规定中零散寻找,《指引》的出台就是为了弥补监管上存在的短板。
根据《指引》,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应该全面评估债务人的偿债能力,避免过度依赖抵押物,应当以现金流作为第一还款来源。《指引》提出,商业银行抵押品管理应遵循合法性、有效性、审慎性和从属性四个原则。
其中,“从属性”原则要求,商业银行使用押品缓释信用风险,应以全面评估债务人的偿债能力为前提。
《指引》的出台填补了中国押品风险管理的监管空白,对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提出了更多、更高、更严谨的要求,这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押品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系统化。
在金融监管趋严的背景下,规范商业银行押品管理实际上也是一个信贷收紧的信号。一方面是防范市场风险,保护抵押物的安全;另一方面是对市场进行规范操作,以防止首付是融资的风险,或者做虚假信息等行为扰乱楼市。
以房地产为例,在现有商业银行的押品中占比逾50%,在商业银行的抵押贷款中,占比较高的是个人住房贷款。以工商银行为例,2016年,抵押贷款比重为45.9%,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占比就有24.8%,个人住房贷款占抵押的比重为54%;2015年这一比例为45.77%。因此,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对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影响较大。依照《指引》,商业银除去依照规定频率对押品价值进行估值之外,如果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较大波动,即便没有到规定流程的时间点,银行也应对相应的押品进重新估值,以确保风险可控。
在以往,只要有房地产抵押,银行基本会发放贷款,这往往导致银行忽视第一还款来源,使得银行更多依赖抵押物的处理,从而加大了银行资产的风险。而且,重抵押的操作模式又导致银行资金大量涌向房地产领域,堆积了较大的房地产泡沫。放弃以抵押担保为主的风险评估模式,转向“以全面评估债务人偿债能力为前提”的现金流评估模式,能有效限制楼市杠杆,避免银行资金大量流入楼市,这对当前挤泡沫和防风险有异曲同工的作用。
下一篇:省開行發行兩期國內最大專項債券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11-06隐形独角兽企业500强青岛“亮相”
- 08-06133家中国企业上榜!最新世界500强排行榜发布
- 08-05黑河:信用修复让企业重焕活力
- 07-30中国新能源潜力企业百强公布,这家济南企业上榜!
- 07-19第二站走进邱县 助力个私企业高质量发展
- 06-13湾区机遇,为企业成长提供重要支撑
- 05-30致同国际商业报告:中国企业领导者对经济发展普遍持乐
- 05-11再传捷报!伊利入围2024“年度出海企业”榜单
- 04-07徐汇揭牌成立“益企·护航”民营企业合规建设基地!
- 03-28这家企业让烟台诞生了世界级孵化工厂
阅读排行
内容推荐
- 11-06隐形独角兽企业500强青岛“亮相”
- 08-06133家中国企业上榜!最新世界500强排行榜发布
- 08-05黑河:信用修复让企业重焕活力
- 07-30中国新能源潜力企业百强公布,这家济南企业上榜!
- 07-19第二站走进邱县 助力个私企业高质量发展
- 06-13湾区机遇,为企业成长提供重要支撑
- 05-30致同国际商业报告:中国企业领导者对经济发展普遍持乐观态度
- 05-11再传捷报!伊利入围2024“年度出海企业”榜单
- 04-07徐汇揭牌成立“益企·护航”民营企业合规建设基地!
- 03-28这家企业让烟台诞生了世界级孵化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