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圈子”文化侵蚀科技界
时间:2019-12-24 13:36|点击: 次
中国人有句俗话,“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由此伴生的“圈子”文化,根植于我们几千年的文化血液里。当前,科研领域或多或少也存在着这样的“圈子”文化:以个人关系好坏决定立场亲疏,维护自己人,疏离“圈外人”。“圈子”内部,人情交流可以实现资源互换,利益共享;“圈子”之间,可能存在派系利益冲突,形成壁垒。对于科研人员来说,想在主流学术界获得一定认同,就或多或少要混迹到“圈子”中来,吃得开才上升快。

今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提到反对科研领域“圈子”文化,明确指出“打破相互封锁、彼此封闭的门户倾向”“破除各种利益纽带和人身依附关系”“抵制各种人情评审,在科技项目、奖励、人才计划和院士增选等各种评审活动中不得‘打招呼’‘走关系’,不得投感情票、单位票、利益票”。官方发文亮剑学术江湖,在科研领域引起强烈共鸣。以上种种,科研管理机制固然要改革,科学共同体也要自我革命。
反对科研领域“圈子”文化,一方面要割断“圈子”背后携带的利益链条,改革不适应科研规律的资源分配、评价和奖励机制。例如,在资源分配上,要优化项目形成和资源配置方式,合理控制项目数量和规模,改革项目申请制度,优化项目评审管理机制;在评价导向上,更多关心科研内涵,即新理论新技术的发现发明,而不是论文、项目和获奖数量;在奖励机制上,着重对发现权予以承认和奖励,大幅减少其他类型的评奖。
另一方面,科研人员也要叩问自己的初心,选择走科学探索的道路是为了什么?须知,科研领域就算做不到百分之百的象牙塔,也不容百分之一的名利场。弘扬科学家精神,保有知识分子独立的人格,坚守学术的自主性,应成为新时代科研人员的集体自觉。
当然,科研领域欢迎这样一种“圈子”:一群相同或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因脾气、秉性、爱好、“三观”合拍等组成了“朋友圈”,这是能够碰撞出科学界的风雅轶事而传为美谈的。
【编辑:谢源】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11-25上周新增IPO受理企业2家
- 11-19“共享智造”,让企业提质增效
- 11-17“2025长春民营企业100强”发布会
- 11-11这家企业5年利润超过去60年总和
- 11-06国家药监局通报“飞检”情况,4家企业被责令暂停生产
- 10-30认证引领 助力小微企业质量提升
- 10-27勇立改革潮头,迈向一流企业建设新征程
- 09-22企业经营活力持续恢复 先行指标感受中国经济活力
- 09-19中国重汽入选中国企业500强,排名再提升!
- 09-12国有企业冲向机器人赛道
阅读排行
内容推荐
- 11-25上周新增IPO受理企业2家
- 11-19“共享智造”,让企业提质增效
- 11-17“2025长春民营企业100强”发布会
- 11-11这家企业5年利润超过去60年总和
- 11-06国家药监局通报“飞检”情况,4家企业被责令暂停生产
- 10-30认证引领 助力小微企业质量提升
- 10-27勇立改革潮头,迈向一流企业建设新征程
- 09-22企业经营活力持续恢复 先行指标感受中国经济活力
- 09-19中国重汽入选中国企业500强,排名再提升!
- 09-12国有企业冲向机器人赛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