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站国学时讯!

疫苗"失信"比"失效"更可怕 应落实四"最严"

当前位置:主页 > 最新内容

疫苗"失信"比"失效"更可怕 应落实四"最严"

时间:2018-07-23 14:13|点击:
新华社北京7月22日消息,最近,吉林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因狂犬病疫苗生产记录造假,被国家药监局查处。这一消息引起广泛关注。 人们一“百度”,才发现这家药企的全资子公司去年因生产的“百白破”疫苗效价指标不符合规定,被立案调查。 在公众的关注中,一个个问号不断浮现:生产记录为什么要造假?背后有什么猫腻?那批问题“百白破”疫苗流向了哪里?涉事企业屡屡犯规,暴露了哪些深层次问题? 疫苗事关百姓生命健康,容不得半点侥幸,不能有半点闪失。公众关心,是因为现实问题揪心。面对社会关切,亟待有关部门迅速发声,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有效解疑释惑,同时加大调查力度,用事实与真相疏解人们的焦虑情绪。 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一项有效公共卫生措施。人们使用疫苗,说到底就是因为“放心”。这种信任,基于法规、技术、道德、监管等方方面面,不管哪个环节掉链子,都会损害公众健康,都容易引发疑虑。信任是易碎品,必须小心呵护。如果疫苗质量问题不断、乱象丛生,一些害群之马大行其道,整个行业势必陷入信任泥沼。相比疫苗“失效”,更可怕的是“失信”。 此次疫苗事件中,监管部门的飞行检查,及时发现了问题,堵住了一批问题疫苗流入市场。但是,飞行检查毕竟作用有限,这次事件再次敲响了警钟,提出了一连串需要破解的问题。 如何加强日常监管,打造覆盖疫苗研制、生产、检验、储存、运输、使用等所有环节的监管链条,确保每一支疫苗都安全可靠?如何加强风险预警和处置,彻底阻断问题疫苗流入市场的可能?如何加大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让违法企业付出应有代价,真正让药品安全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捍卫“舌尖上的安全”,中央提出了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疫苗安全,也应不折不扣落实这四个“最严”,使行业发展更加健康有序,以给力行动赢得公众信任。

上一篇:环球时报:回应“严书记”舆情 别再磨磨唧唧了

下一篇:38亿元收购981个微信公众号

重要申明: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

联系QQ:848774065